平安城市建设由来已久,而随着安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平安城市建设也逐步由模拟监控系统向数字监控转变,然而,迄今为止,模拟监控在平安城市建设中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,平安城市建设并没有全面走向IP化,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呢?带着这样的疑问,IT168采访了安防业内专家向良璧,请他解读困扰目前平安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。
“平安城市建设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把原来的资源重新整合起来,也就是说,它不可能再新建一个系统,现在比较成功的方式就是模数混合的方式。”在向良璧看来,单纯的数字系统建设很难将之前的模拟系统接入到里面来,而且如此一来,建设周期更长,投资也更大。
另外,由于网络基础环境比较滞后,即使新开建的地区直接建设纯数字监控系统的条件也并不成熟,“如果全部采用数字建设,运营成本会很高,因为现在的网络城市入户带宽还是不够的,农村更是如此,而且国内上网费用在国际上是偏高的,如果所有系统都需要上网的话,钱谁来出?”
正因为如此,在平安城市建设中,模数混合已经成为一个最主要的建设方案,而且它并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方案,而是一个长期运营的方案,目前各个城市,尤其是大城市都是采用模数混合的方式进行建设。
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,三网融合以后,是否会促进平安城市的网络化?
“别说目前还没有融合,即使三网融合已经实现,平安城市的监控点特别多,数据视频的传输率非常大,你不可能把几十万个摄像机的数据全部接入到互联网里,互联网承受不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,即使到了下一代IPv6的话它也无法承受。”向良璧毫不犹豫地就打断了我的疑问,他说,前端采集数据量太大,即使采用光纤传输,传输量也是非常有限的,不可能把如此巨大的系统所有前端都采用数字,后端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数据都传输过去,只能根据实际需要,哪儿发生了警情,它就把哪儿的视频流接过去。“所以现在要发展智能化,如果产生告警,数据才进行传输,这样网络的负担就比较轻,能够承受得了,另外运营费用也会比较低。”
“智能化会是今后平安城市建设的一种趋势。”他说道,目前的监控系统只能起到事后检索追踪的作用,用来发现案情、寻找线索,然而,如果在前端监控点加入智能化产品,就可以起到移动报警的作用,通过人工和机器的联合,如果有移动可以告警,再由人工查看,可以大大降低值班人员的工作量。不过目前智能技术并不成熟,基本上处于试用阶段,现在已经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,如果试点成熟了,才有可能去大规模地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