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日博士最爱和人唱反调,Marc Faber最近就语出惊人::“我最害怕的就是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,我宁愿投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,包括川普,我绝对不会投给希拉里。”一堆人害怕川普当选,但他就是要来个逆向操作,佩服他的勇气。但他是不是每次都准,我们拭目以待。
懂物联网三大关键,悲歌也能唱得豪壮:开放平台、标准、系统
但说到物联网,我对于中国科技厂商是否能真的翻身,其实不太有信心,我算是乌鸦一派,但是也不像Marc Faber那样,持全然否定态度,关键在于“开放”。
PC当初在IBM手上,最早其实考虑用的是IBM自己的架构,效能好但价格贵。后来PC小组成员,决定绕过IBM自家生产系统,采用他家组件,并且开放设计架构,甚至还出了本书教大家如何设计兼容的组件。从此PC大发利市,创造三十年荣景。
开放架构成功的故事,不仅出现在硬件设计上,软件也一样。Linux透过自由软件和开放原始码,以GNU许可方式通行,造就了今日强大的Linux生态系,许多创新的软件和应用,仍旧在Linux上蓬勃发展。
回到物联网的议题,许多人之所以不对物联网的未来看好,其原因主要有几个:
一、市场过于破碎
物联网本身不是个产品,而是个概念,其主要的运作模式,多半来自于信息的流动和其应用,所以它很难被归类于特定的领域。因此有许多应用场景,都是很特殊的场合,用特殊的方法,去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案。于是形成不了传统那种大量通用的产品,只是小规模地去拓展。
二、分歧的通讯规格
既然是以信息流动来取得实际效应,倘若遇上了复杂的网络,就会出现障碍。这种现象尤以工业界为多。许多垂直产业,都有所谓的谷仓效应,因为长久以往的发展,各自产业中自然形成了便于该产业使用的通讯协议,而不同厂商为了形成进入障碍,即便在同一产业中,也会构筑自己的城墙,于是成百上千的通讯协议,让不同机器、不同设备、不同产业的系统,几乎是铁板一块。
三、跨领域的整合难度
物联网既然强调万物联网,所以不同领域的产品,就要能彼此互通,但是各自领域里的专家,在敝帚自珍、吝于沟通的情况下,要如何让作PC的,能和作汽车的人一起工作?是要听命于Home Kit?还是要交心于WiFi?
产业界不是没人注意到这些问题,许多大厂都在合纵连横,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和生态圈。但历史一再重复,同样的场景不断上演,这些大玩咖,都在跑马圈地,抢话语权,目的就是希望能占住这个庞大市场的一块饼。但问题来了,我们这种市场上的第二级、第三级,甚至不入级的厂商该如何在这些大浪潮中,取得不败的地位?
我个人认为:“开放”是唯一的道路。历史的明训告诉我们,封闭系统可以形成单纯的生态圈,但是要扩张跨域,没有众人支持的力量,不管是开发者,或是使用者,都很难达成。
苹果虽然生产的是封闭的硬件和操作系统,但利用这套系统,它开放了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平台,造就了App蓬勃发展的狂潮,许多人倚赖这个开放的开发平台,成就了自己的一席之地。关键在于开放的平台,是否能好用、易用、广为人用,更重要的是,它必须能被各领域的人认可并加以推广。开放这件事,在物联网的世界尤为真确,因为没有一套系统和平台,可以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,涵盖如此之广的对象,毕竟如前所言,物联网并非一个产品,它可是结合了各种产业供应链的整合方案啊!
开放平台,开放标准,开放系统,让物联网的开发者、创客、新创公司、系统集成商,都能加入这个开放的生态系,集合众人之智,克服物联网破碎、沟通和跨域的障碍,就如当年Linux从一个点扩成一个面,形成生态系统的历史一样,则物联网大有可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