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个‘智能自行车亭’占地少,美观;无需专人看管,省工;政府不用投资,省钱。”6月9日,刘景彦自信地告诉记者,如果他发明的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”能投入使用,将对方便市民出行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起到很大作用。
目前,北京、西安等城市对刘景彦的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”很感兴趣。银川市相关部门在观看了刘景彦的发明后,希望他尽快拿出一个实施方案,有意向在银川率先推行。
小车亭里有大科技
6月9日,刘景彦给记者当场演示了他的“智能自行车亭”。
刘景彦拿着一张IC卡,对着传感器一刷,停车亭的门便自动缓缓升起,自行车顺着门口的轨道推放到车架上,当手离开自行车把时,车架缓缓升起,一辆自行车被轻松地“吊”了起来,稳稳地贴在钢管上,车亭底座上的大转盘随机转动,另一个车位空出,自动门徐徐关闭。取自行车时,只要一刷卡,想取的自行车便会转到门口,自行车自动滑下来。
据刘景彦介绍,这个车亭平均每辆自行车占地面积为0.36平方米,是传统自行车停放面积的五分之一。一个占地只有7.6平方米的“智能自行车亭”能停放18辆自行车。比这个车亭大一点的占地只有9.8平方米,两层,可以停放自行车44辆。而目前常见的停车棚,停放44辆自行车,占地至少需要70平方米。
智能车亭灵感来源亲历
小小的智能自行车亭里科技含量不少。车亭凝聚了刘景彦6年的心血。
刘景彦住在银川市某小区,5年前自己经常丢自行车,全家人加起来前后丢了20多辆,丢急眼的老刘索性不骑车了,改为每天步行出门。
6年前,刘景彦无意中发现自行车销售大厅的自行车都挂在墙上出售,节约了大量空间,他灵机一动:为什么小区车棚里的自行车不能这样存放呢?随即刘景彦开始埋头钻研,一年后“智能自行车亭”基本成形,2007年,终于成功研发,当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。
这个“智能自行车亭”存放自行车只需刷一次卡,此外,还运用了射频技术,在1.5米内便可以检测出自行车是否是属于车亭中的自行车。这有效地克服了一些人调换自行车的问题。目前,刘景彦正在和通信企业对接,尝试用手机、城市一卡通等介质来方便百姓刷卡存取车。
小车亭解决上班族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自行车曾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代步工具,也是目前倡导‘绿色交通’出行方式之一,在治理交通拥堵的大背景下,如何让市民重新骑上自行车是各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。”刘景彦说。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交通都很方便,但是从车站到办公室或回家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却没有有效地衔接。自行车正好能弥补了这个缺憾,提高交通效率同时减少排放。
刘景彦介绍,在区外推广较好的是杭州、武汉等城市。目前,公共自行车是武汉市为解决居民“最后一公里”交通难题,推动绿色出行的一种探索。经两年实践,武汉已初步建成覆盖三镇的公共自行车网络,现建有1018个租车站点,共投放5万辆自行车,市民办理租车卡百万张。在杭州,每天约有25万人次租赁公共自行车。
如果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”投入使用,可以解决骑车人的所有顾虑,自行车也可能逐步退出家庭。不过,“公共自行车推广的关键是要密布点,如果在每个小区、单位门口都能设立停车亭,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出行方便。”刘景彦说。
相关部门对小车亭备感兴趣
“公共自行车租赁”对于银川市民来说并不是个新生事物,去年金凤区曾做过推广,但举步维艰。刘景彦认为,推广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布点太少,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方便了百姓,同时占地太大,影响市容,还需专人看管,成本太高。
相比之下,刘景彦的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”有了更多的优点。停车亭密封好,自行车始终感觉如新;占地小,车亭外体设计是广告墙,同时美化市容;智能管理,无人看管,运行成本大大降低。
为了防止“蹬不动”的难题,刘景彦的公共自行车全部用实心胎,并有专人负责对自行车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。为防止自行车被“掉包”,每辆自行车都装配了“身份证”。同时,市民在租赁自行车前要凭个人户口本、身份证、驾驶证等有效证件办理诚信卡,并签订相关协议。这样,可以解决外地一些城市已经出现的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丢车难题。
租借费用方面,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,1小时-2小时收取延时费1元,2小时-3小时收取延时费2元。刘景彦打趣说:“聪明一点,找个停车点,将自行车存进去,再刷一次卡取出来就行了,完全可以实现全免费。”
刘景彦透露,北京、西安等城市对他的“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”很感兴趣,目前已在洽谈中。
6月8日,银川市建设局等相关工作人员在观看了刘景彦的发明后,认为该发明把之前公共自行车遇到的难题都解决了,并希望刘景彦尽快拿出一个实施方案,政府有意向在银川率先推行。